琴房裡的心理學:錯音哲學(一)
<琴房裡的心理學:錯音哲學>
文:Elinor(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)
鋼琴家魯賓斯坦,有人戲稱他一生彈過的錯音可以開一場演奏會,還有人開玩笑地冠了一個"錯音王"的稱號給大師。但即便如此,有哪個自稱深度古典音樂迷的,手邊沒有一套魯賓斯坦的蕭邦選集?
總有人戲謔地說:"你不懂的都是藝術啦!"
但真的是如此嗎?因為是大師所以什麼都是無傷大雅?
================
魯賓斯坦曾經說過,當你在演出時,滿腦子只為了避免彈出一顆錯音而壓力山大,整場音樂會緊張兮兮,反而會忽略了音樂當中更重要的意義。觀眾在意的是你有沒有搞砸"整體",而不是在意你有沒有敲錯哪個音。
事實上,對一個音樂學習者來說,一個錯音,背後代表的意義,可能是複雜的。
在學習的階段,完美是我們的遠程目標,但錯音有沒有可能會是通往"接近完美"的試金石呢?
===============
正所謂萬微知著,彈錯一個音代表的絕對不只是"練不夠熟""練太少""太緊張",一個錯音底下可能的成因,就像是冰山埋沒在海面下的部份,是盲點,也是重點。
造成錯音的可能原因如下:
一。視譜問題
1。沒有觀察旋律線條走向:
很多初學學生對於看五線譜會有一點抗拒,但其實五線譜若嫻熟,速度絕對比簡譜快,因為五線譜上是可以看"線條"辨別的,簡譜還必須透過上下打點來辨別高低音,假若蕭邦的作品當中的15連音寫成簡譜....音符數字還有指法數字加總起來,應該看到頭昏。
小提琴教材篠崎第二冊有一首嘉禾舞曲,最後一行倒數幾小節的#C,如若不事先提醒,十個學生中有九個會拉成A,但這很明顯是音型造成的易錯之處。若事先提點學生仔細觀查線條,即可發現這段旋律線條最低處不在此,了解之後,也較不易拉錯了。
2。只在意主旋律,主旋律之外的其它,沒有認真看譜:
對某些學生來說,音符只分成"主旋律音符"還有"其它"。"其它"的部份很明顯的被輕忽對待,甚至會罔顧音樂是否合理順暢,憑感覺自行"改編"成自己覺得比較好彈的音型...最讓人好氣又好笑的是,有些學生甚至不知道自己一直在這樣做。
另一個則是更常見的狀況,認為左手只是伴奏過於輕忽,沒有特別練左手旋律線條,自然沒有認真聽過左手的音,彈錯也不會發現;或是分手練了,但一合手耳朵只專注於右手旋律,練久了左手又開始荒腔走板...
(藥方:練習彈右唱左/彈左唱右;左大聲右小聲,訓練耳朵和手指)
二。對於樂曲結構/和聲沒有概念
若有相對應的樂理能力,更能理解作曲家的想法跟邏輯,自然比較不會彈錯。
但這樣的能力從初級曲目即可開始累積:初級曲目常是二段體或是三段體的曲式,引導學生觀查樂曲中重複/反覆的部份,清楚辨明樂段之間的異同,頭腦清楚自然較不易彈錯。
三。此處技巧需要的能力尚未建立完整
例如:以前很多學生愛彈的作品"銀波"當中的快速八度,如若在彈奏此曲之前,完全沒接觸過像這樣連續八度的樂段,可以想見,初練習時,肯定錯音滿天飛。
(藥方:佐以八度相關練習曲鞏固此技巧的建立,或是用改變節奏/速度的方式,訓練如何以較輕鬆的方式演奏連續八度)
四。還無法掌握好控制自己狀態的能力
一般來說,學生上台狀況可以簡單分成三種
1。平常80分,上台90分:上台的儀式感讓他更專注,反而可以超常發揮
2。平常80分,上台75-80之間:雖然緊張,但大致上表現與平常沒有相差太大
3。平常80分,上台60分甚至更低:心理緊張程度嚴重影響到生理,手抖/心悸/胸悶/頭暈頭痛/想吐/拉肚子...各種突發狀況。
(藥方:了解自己在什麼狀況下會產生怎樣的問題,例如一緊張是會彈太快還是彈太慢?如若一緊張就會拉肚子,影響表現,表演當天飲食就必須清淡少食。諸如此類,藉由了解自己,隨時調整改變應對之)
五。認為自己背起來了,但實際上只把主旋律背起來,其它和聲音/伴奏/第二旋律全部都被忽視
與第二點的問題類似,但又有些許不同,這裡的狀況會是在開始背譜之後明顯退步。
(藥方:背譜時要把譜上所有的記號都背起來,不是只有旋律節奏)
六。練琴時並沒有仔細聽自己在彈(拉)什麼,猛練但沒有抓到重點,或是練琴習慣像流水帳,從頭到尾彈三-五次即結束
這項或許是年紀小的學生最常有的問題,從一開始彈一份新譜的時候就容易有的問題,只有音高,沒有節奏,彈(拉)完所有的音就覺得自己全部會了。
(藥方:初級程度的學生,較不宜讓他們自己練新曲,可以鼓勵他們預習。但正式學習時,最好要從頭到尾講清楚練習重點,在上課時就把功課練至七分熟左右。)
七。彈太快
舉例來說:一首以十六分音符為主的快速樂章,如若沒有扎實的練抬指/對節拍器/改變節奏練習...等,彈(拉)錯音大概會是每天都會發生的事(暈)。
(藥方:依照所用技巧不同,拆解練習,從有把握的速度開始對節拍器練習,逐步提升速度,可增進技巧穩定度。)
==================
ER老師的學生應該都聽我叨唸過,當我問:"你覺得你剛剛彈(拉)得如何?"的時候,最不希望聽到的答案就是:"全部都很爛",因為這是一個完全沒有建設性的回答。不好是哪裡不好?錯音太多,那又是哪一段有錯音?如果這些都找不出來的話,我寧可學生回答"我超棒"。也許心態部份還需要好好調整(例如:建立一個"相對客觀"的審視方向(汗)),但起碼,面對演奏樂器這件事上,還有一個基本的自信心,沒有太多的心魔干擾演奏。
每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,無可避免的,多少都會遇到錯音滿天飛的挫折時刻。重點,其實不只是錯音本身需要改正,而是需要思考:
這個音之所以容易彈(拉)錯的原因?
這個音在這段旋律的相對關係是?
從剛剛累積到現在,我彈錯幾次?
是否需要修正練習方式?
==================
最後再提另一件看似毫無相關,但我覺得很有意思的事:
這兩年因為疫情關係,英國皇家音樂檢定大幅更改考試執行方式,為此,台北辦事處準備了好幾場座談會說明新型態的線上考試。在播放示範影片時,負責人提到,英皇特別要求辦事處,請不要提供"彈得完美"的學生的影片做為示範影片,這點頗讓人玩味,值得好好思量一番。
想淺層一點,或許是怕太完美的表演會嚇壞考生;想深層一點,或許,即便完美很好,但從頭到尾沒有錯音就是完美嗎?如果因為彈錯一個音而焦慮,進而毀壞了整首樂曲的琴思情思,那會不會是,從我們的學習開始,著重的重點就本末倒置了呢?
==========一個小小的錯音
就像開頭小王子畫的畫
是大象?還是帽子?還是蛇吃了大象?
或許,在此我們可以暫時大膽且武斷的這樣說:
留言
張貼留言